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近日,长春新区东师明达学校孔子学堂小学部秉承着“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和原则,围绕“端午节”主题,小学部一、二、三年级的教师们以“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开展了一堂堂别具一格的特色实践活动课程。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伴随着同学们诵读的屈原诗句,我们来到了一年组“知行合一” 端午节主题教学活动的第一站。在这里,一年组语文教师李洋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有关屈原的故事,还引导孩子向屈原学习,做一个热爱祖国并且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年组英语教师张馨月向孩子们介绍端午节的英语名称为“Dragon Boat Festival”,并精心准备了制作五彩绳的材料,带领孩子们巧记英语中的五颜六色。孩子们通过老师的认真讲解,不仅学会了编五彩绳,而且也在相互系五彩绳的过程中学会了团结合作。
随着激烈有节奏的鼓点声,同学们来到了一年组教师丁巍巍的数学课堂。听到气势高亢,节奏有序的鼓声,同学们仿佛一下置身于一场龙舟比赛中。计算比赛的人数,同学们在氛围感染中,快乐地解决了数学问题。
接下来,孩子们来到了音乐教师管婧汐和美术教师于鑫磊这一站。管婧汐老师言传身教,让孩子们悦耳的歌声响彻校园。伴随着美妙的歌声,于鑫磊老师带领孩子们完成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使孩子们对于端午节的了解更加深刻。
二年组语文教师赵丹以唐代诗人文秀的一首《端午》开篇,继而通过讲述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带大家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让大家在体会端午来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向心力。
“首先要把龙舟的龙头画出来,龙头是侧面的,只画一只眼,把龙须、龙角也画出来。”一名学生回答。
“还有补充的吗?”二年组美术教师刘秋逸接着问道。
“顺着龙头要画上船身,船身底部加上一条线条,船身上还要画上两个船桨……”
刘秋逸老师悉心指导,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年组数学教师于海燕在一旁细细观察,并提出了自己的大胆构想。于海燕老师创设情境,带领21位小朋友游览北湖湿地公园,将如何以最少的钱租借更多的龙舟转化成数学问题,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绿粽叶,铺手上。白糯米,乖乖躺。再用线儿绑一绑,我的粽子香又香... ..”二年组音乐教师刘小也把包粽子的过程变成童谣,不仅让孩子们品尝到了香甜的粽子,还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二年组英语老师孙畅则以包粽子所需要的各种材料为切入点,主要讲解了粽子叶、糯米、大枣、绳等英文单词的妙用。作为回答正确的奖励,孙畅老师将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分发给孩子们,一方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构建了有效课堂。
二年组道法老师陈婷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一边讲解知识一边向孩子们演示包粽子的方法。“将两片粽叶重叠,弯曲成一个漏斗的形状,舀一些糯米,用手捏紧……”
“端午浴芳兰,流香满晴川。” 三年组语文教师刘婷婷以温柔的语调为我们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以及屈原的故事。随后,刘婷婷老师带领孩子们高声诵读《和端午》,并与孩子们亲手制作端午习俗贴画。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说到端午节,必然少不了包粽子。数学王树飞老师从分类、统计两个方面设计了有趣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粽子的种类,还激发了学生亲手包粽子的热情。
端午节包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流行。那时的粽子叫做“角黍”,是用菰叶将黍米包裹成角状,投入水中祭祀水神用的祭品。随着时代的进步,美食家们又研制出许多口味的粽子。三年组道法老师王旭彤现场与同学们一同包粽子,既体现了同学们的心灵手巧,也使端午节的这一传统得到更好地传承。
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在“午月午日”这天也有祭祀龙的活动。在美术教师姚佳男的带领下,学生们创作出了栩栩如生的“龙头”,也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体会了端午节习俗的独特魅力。
艾草是中国传统的中药植物,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的作用。端午阳气旺,菖蒲、艾叶长势茂盛,人们到了这个时候都要取下菖蒲、艾草放在门口,以达驱邪的作用,所以端午节又称“艾节”、“菖蒲节”。三年组科学老师郭贺带来了艾草让学生现场闻一闻,感受艾叶独特的香气。
随着中华文化日益渗透到全世界,古老的端午节也一步步走进世界各国的视线。三年组英语教师张陆阳用标准的英语,为学生介绍了各个国家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伴随着优美的舞曲,在三年组音乐老师宋涵的指导与带领下,孩子们奏乐一曲,惊鸿一舞,甩袖飘扬。轻步曼舞像燕子伏巢、疾飞高翔像鹊鸟夜惊。
习贤风,承忠孝礼义;品粽香,冀明德达材。本次活动以了解民俗知识为基点,将爱国精神贯穿始终。让孩子们不仅在亲身感受中了解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而且燃起内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信仰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