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发文贺长春文庙博物馆“国学大讲堂”13岁生日快乐!

  通知公告    |      2018-12-26    |     人气:3717     |    标签:
题记:寒来暑往十三载,风雨如约润心田。“国学大讲堂”13岁了。本报记者跟踪报道了它13年,陪伴了它13年,亲历见证了它自诞生起发展壮大的每一个阶段。2005年12月25日,在长春文庙,一个以传播国学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型公益文化讲座——“国学大讲堂”正式开讲。截至今天,“国学大讲堂”已经举办了714期,坚持了整整13年。时隔13年,伴随了她13年脚步的本报记者至今还记得“国学大讲堂”开讲当日露天授课的情形:在长春文庙古色古香的院落内,大树上铁丝悬挂着方正的小黑板,老师立于树下授课。听众或席稀疏的草地而坐,或倚斑驳的树干聆听,或执笔凝神速记……偌大的院落,除主讲人和提问者的声音外,幽然恬静,只有微微的风声似在演奏轻柔的乐曲。这,是多么朴素而美好的画面啊,令人遥想设坛授学的遥远古风。而如今,长春孔子文化园已具规模,“国学大讲堂”也从长春文庙的一项品牌活动,成长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国学大讲堂

13岁生日快乐!

 2005年12月25日,在长春文庙,一个以传播国学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型公益文化讲座——“国学大讲堂”正式开讲。从那一天起,无论寒来暑往,每个周六“国学大讲堂”都会如约举办。截至今日,“国学大讲堂”已成功举办了714期,坚持了整整13年。

 “国学大讲堂”13岁了,本报记者也跟踪报道了它13年,陪伴了它13年,亲历见证了它自诞生起发展壮大的每一个阶段。


        13年来,吴光、于丹、郭永进、邓立光、许兆昌、曹胜高、金海峰、于天罡、高长山等一大批学者先后走进“国学大讲堂”为市民授课。而如今,长春孔子文化园已具规模,“国学大讲堂”也从长春文庙的一项品牌活动,成为长春这座文化城一个美丽的文化符号。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国学大讲堂”用13年的时光诠释着“坚持”二字的含义,履行着自己的“初心”,让那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君子之道”重新走进人们的心灵,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踏雪寻梅  顺势而生


        追溯长春文庙博物馆“国学大讲堂”的缘起,长春文庙的发展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对此,长春文庙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国学大讲堂”主创者之一王洪源有说不完的故事。


        长春文庙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和民国十三年(1924年)分别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维修和扩建。2002年,长春市人民政府出资,对文庙进行恢复重建。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长春文庙几经沉浮,其原有的文化风貌已然模糊。2003年9月,当王洪源接手文庙的管理工作时,迎接她的只是几间孤零零的仿古建筑。“那时的民众对文庙是生疏的、隔膜的,偌大的园子里,经年人迹寥寥。”王洪源说。


        为了让文庙走进人们的视野,王洪源在2003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大胆地恢复了长春文庙中断60年的祭孔典礼,二是邀请省内学者专家商讨文庙发展大计。前者吸引5000多名市民前来参与,让沉寂多年的长春文庙再次得到关注,后者则对文庙的发展起着决定性意义。


        在王洪源的记忆中,开会那一天格外冷,世界仿佛笼罩在茫茫大雪之中。一大早,她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心里忐忑不安地想,“学者们会不会不来了?”然而,迎着风雪,许兆昌来了,韩格平来了,王庆祥来了,金海峰来了,学者们都来了!时隔多年,王洪源回忆起那日情景,依然激动不已。就是在那次会议上,专家学者们对长春文庙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把文庙打造成人们的精神家园。而开办公益国学讲座则是其中的一项规划。


        2005年,长春文庙参与了全球祭孔活动,这一举动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活动当天有10万余人涌入长春文庙参加大典,盛况一时无二。“我们当时都吓坏了,没想到能来这么多人!文庙的大门都要挤坏了!”王洪源回忆说。那次活动让王洪源再次强烈感受到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她觉得举办国学讲座的火候到了!


        于是,一切如水到渠成。2005年12月25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长春文庙“国学大讲堂”在长春文庙举行了隆重的开课仪式。全国第一个公益性国学讲座就此诞生了!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国学大讲堂”开办之初,条件非常艰苦,甚至没有固定的讲课场所。“冬季,我们四处租借教室,其他季节则在文庙院子里露天讲课。”王洪源说。


       “国学大讲堂”开讲了13年,本报记者龚保华跟踪采访了13年。时隔13年,记者至今还记得“国学大讲堂”当日露天授课的情形:大树上横系着一根铁丝,悬挂着一块方方正正的小黑板;不远处的另一棵大树上,挂着一只小喇叭——这,就是全部的教具。老师站在树底下上课,听课的人在稀疏的草坪上席地而坐。尽管上课条件简陋如斯,但“国学大讲堂”依然散发出独有的魅力。


        翻阅当年写过的报道,记者仍然会被当初的情景而深深打动,这一画面,已深刻脑海:“进入4月后,长春桃李绽放,春风袭人。‘国学大讲堂’在长春文庙古色古香的院落内开讲。在孔子像前,主讲教师在印有孔子行教图的背景幕布前侃侃而谈,听众或席草地而坐,或倚树聆听,或凝神速记,偌大的院落除主讲人和提问者的声音外幽然恬静,只有风声似在演奏轻柔的乐曲。”这,是多么朴素而美好的画面,令人遥想古代圣贤设坛讲学的情形。


       最令人感动的是,在那些露天上课的日子里,“国学大讲堂”风雨无阻,历经坎坷从未有过间断。“国学大讲堂”的首批学员、今年81岁的申民风对记者回忆起这样一个场景:下雨了,搭起一个简易的遮雨棚,老师照讲不误。学员们坐在小板凳上,一手撑着伞,一手记笔记。“我们当初就是这样上课的,一直坚持了两年多!”申民风说。


        “国学大讲堂”露天上课的情况逐渐传开了,社会各界深受感动。时任长春市政协主席祝业精到长春文庙视察时,亲眼目睹了市民们在露天听课的动人场面,他马上协调有关部门调查研究,政府主管部门得知这一情况也极为震撼,立刻做出了安排。于是,为“国学大讲堂”兴建一个固定教室便正式提上了日程。“听说要建文昌阁作公益文化教室时,可把大伙儿乐坏了!”提及此事,王洪源至今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2008年9月28号,文昌阁正式竣工。老师和学员们告别了露天上课的日子,“国学大讲堂”终于有了一个固定的讲课地点。坐在宽敞明亮、古色古香的多媒体报告厅中,很多老听众感动得泪光闪闪。从此,“国学大讲堂”开始走向成熟,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今,很多政府、企事业单位组织国学培训,都从“国学大讲堂”挑选师资。2016年10月,“国学大讲堂”还正式成为长春市人社局指定的继续教育基地。其辐射人群越来越广。2016年,长春文庙先后在长春苇子沟强制隔离戒毒所和长春朝阳沟强制隔离戒毒所设立“国学大讲堂”教育基地,邀请国学专家举行专题讲座。2017年末,“国学大讲堂”获得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2018年5月,长春市文庙博物馆和长春市孔子研究会因坚持举办“国学大讲堂”公益文化讲座,荣获全国第六届儒学社团联席会议先进单位称号。2018年11月,长春市文庙博物馆在第八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又荣获了“弘博奖·最佳展示奖”。


弘扬传播  探源寻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根”和“魂”,就没有了根基。“国学大讲堂”13年来的发展正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举办‘国学大讲堂’的初衷,就是普及国学教育,避免传统文化在自由传播过程中误入歧途。专家学者放下身段走入普通民众中,让群众从国学中汲取精神养分。”王洪源说。


        13年来,“国学大讲堂”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主,讲座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讲人、讲事再到讲理,先后推出了《论语》《孝经》《大学》《中庸》《孟子》《孙子兵法》《四大名著》《资治通鉴》《道德经》等诸多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主题讲座。


        “国学大讲堂”的主讲嘉宾来自社会各个层面,既有国学研究者、社会道德教育工作者,也有来自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知名大学的教师,还曾邀请于丹、吴光等著名学者前来讲学。他们以渊博的国学知识、通俗易懂的讲解,运用大量的史实材料、耐人寻味的故事、精辟的分析,引领听众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中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