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公益文化讲座(总858期): 清代长春科举(一)

  国学大讲堂    |      2021-10-15    |     人气:1480     |    标签:

0- 国学大讲堂 (1).jpg


为满足国学大讲堂听众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听课需求,方便更多的人利用网络收听讲座,由省社科联、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文广旅局、市孔子研究会、市文明办、长春电视台《城市速递》栏目、市文广旅局关工委、市文庙博物馆、市文庙博物馆孔子学堂、市文庙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市文庙博物馆关工委等机构联合举办的国学大讲堂公益文化讲座于10月16日(星期六)上午9:30,采取线上方式继续开讲。本期讲座,由长春社科院副研究员杨洪友为大家讲授:清代长春科举(一)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开设的选取人才的方式,以成绩优劣来决定取舍人才的选拔制度,始于隋唐、完备于宋、盛于明清、废于清末,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文学等领域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总体来说,清代科举沿袭了明制,把整个科举分为正式考试和初级考试,正式考试即乡试、会试、殿试,而初级考试就是童生要考取生员(秀才)资格,共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级。那么,地处关外的长春地区的科举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呢?本期讲座,杨洪友老师通过对现有史料抽丝剥茧,整合归纳,结合科举结构图,为我们讲述科举制度的基本知识,以及长春历史上的学额及演变。

主讲嘉宾简介:杨洪友,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长春社科院副研究员,长春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春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长春市文庙博物馆顾问。多年从事吉林和长春历史研究。清代档案与清代公文研究学者,长春地方志研究整理专家。曾提出了宽城子历史起源和名字来历等新说法,引起学界反响。   

国学大讲堂公益文化讲座自2005年创办以来,用平和的语言传播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生道理,搭建了专家与普通民众交流的平台,成为“传承人文精神  展现时代风采”的“市民大课堂”,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普及,提高市民阅读热情和综合素养,推进长春学习型城市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市民的欢迎,先后获得了长春市、吉林省和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项目。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基层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春市文庙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我馆精心打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自成立以来,通过每周一期的公益文化讲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理论知识接地气、入人心,为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有效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孔子学堂是中国孔子基金会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而创办的大型公益文化品牌。以“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宗旨,引领人们回归读书,爱好写字,注重家风家教。长春文庙孔子学堂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各项公益文化活动,努力为市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高地和精神空间。中国孔子基金会将吉林省推广指导委员会设在了长春市文庙博物馆。